大豆種植技術,病害,蟲害的管理防治方案
一、大豆種植技術
大豆原產中國,中國各地均有栽培,亦廣泛栽培于世界各地。大豆是中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歷史,古稱菽(shū),中國東北為主產區,是一種其種子含有豐富植物蛋白質的作物。大豆最常用來做各種豆制品、榨取豆油、 釀造醬油和提取蛋白質。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飼料。
大豆一般生長周期可以分為5個時期分別是:
種植期(播種期)、發芽期、出枝期、開花期、結莢期,各個時期的特點如下:
(1)種植期:
一般為6月份,在玉米種植及冬小麥收割之后。如果天氣變化使玉米種植受阻,農民就會選擇轉種大豆。這就會導致大豆價格下跌,大豆市場價格可能會出現波動。由于大豆生長周期較短,因此其種植期可持續至6月中旬,而且如果此后的天氣情況良好,大豆畝產不會降低。
(2)發芽期:
這一過程一般在大豆種籽吸收水分達到種籽重量的50%后開始,通常在種植后一至兩周內開始發芽,取決于土壤濕度、土壤溫度及種植深度情況。如果土壤濕度情況較差,就會嚴重影響種子的發芽,農民就會等到有足夠的水分時才會種植,或者在干燥的土壤上種植后再等待降雨后重新種植。
早期生長:在大豆發芽后25天左右,作物高度能達到6至8英寸。如果土壤濕度較低就會使大豆生長緩慢,并可能由于根系較淺影響作物吸收養分。在大豆發芽后,大豆秧苗要比玉米秧苗的生長力強,高溫天氣通常只會影響到大豆秧苗的上半部分生長。此階段大豆根系生長較快。
(3)出枝期:
大豆長出0至6枝。一般是在發芽后40天左右,頂莖的芽體較為密集并開始形成花朵。這一階段大豆生長能夠補償大豆早期發芽或受到冰雹天氣影響所受到的影響。在發芽期(6月中旬至下旬)與開花期(7月中旬至下旬)之間大豆生長情況將決定大豆開花的數量,并最終決定大豆最后的產量。
(4)開花期:
在大豆發芽后45至50天左右。開花期一般持續大約30天,使大豆對短期天氣變化的敏感程度要低于玉米授粉期時受天氣變化影響的程度。開花期時大豆高度能達到17至22英寸,已達到成熟期高度的50%左右。
(5)結莢期:
在大豆發芽后55至60天,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果氣溫過高或在開花及結莢期出現旱情可能會使結莢數量減少、、每個豆莢的大豆數量減少或大豆重量減輕,從而會使大豆畝產減少。通常情況下,7月份的氣溫對大豆最終產量影響較小,但在開花后期及結莢早期(8月份)如果出現異常高溫天氣,也會影響作物畝產。
二、在各個時期的施肥管理
我們都知道,土地土壤的肥料返還定律,通俗的講就是我們在種植作物的過程中,作物生長過程中會把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和有益物質吸收轉化為果實,然后被我們收獲利用,那么這一部分微量元素和有益物質并不是與生俱來用不盡的,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管理措施,逐漸就會出現土壤貧瘠,產量低下。所以要想高產就需要合理的規劃管理土壤營養方案,我們從土壤中拿出來的營養元素還要返還回去,這樣才能有一個良性的循環。這就是肥料返還定律;
大豆在種植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肥土作用,而大豆產量卻一直不高。其中忽視施肥是一個主要原因。大豆種植過程中的肥土作用主要是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這一作用既能滿足大豆部分氮素營養,還可以提高土壤中氮素含量。但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不能充分滿足大豆的氮素要求,同時大豆在生長過程中,還需要氮素以外的其他各種養分。打破犁底層是關鍵,沒有打破犁底層的要做到秋深松。具有秋翻深松基礎的地塊,可進行秋耙茬,揀凈茬子,耙深12-15厘米,耙平耙細。春整地時要做到翻、耢、壓連續作業。有深翻基礎的玉米茬,早春拿凈茬子,要頂漿起壟并鎮壓,達到待播狀態。
1、基肥施足
大豆幼苗生長需要一定的養分,播種前增施n、p、k做基肥,可促進幼苗生長和幼莖木質化較快形成,以利壯苗抗病。一般1hm2施三元復混肥600kg,或施腐熟有機肥20-30噸做基肥。
草木灰100-200千克,配合過磷酸鈣50公斤,尿素5公斤做基肥,翻地前施入,通過翻耕,將肥料施入耕層中。
2、種肥施好
大豆施肥講究分層施,種肥施是分層施肥的一種形式,亦是集中施肥。生產中采用每畝施腐熟有機肥100-200公斤,配合過磷酸鈣10-15千克做種肥。瘠薄的土地還應施入少量的氮肥和鉀肥,培肥地力。但要注意的是:肥料要與種子分開,以免燒傷種子和幼苗,將種肥施入種子下3-4厘米處。
3、追肥巧施
所謂巧施,就是將肥料施用在作物生長發育最需要養分的時期。在大豆生產中,根際追肥需要進行2次。
第一次是在苗期,此時根瘤菌尚未固氮,正是“氮肥饑餓期”,所以要早施,可結合第一次中耕時追施,可減少尿素的揮發和淋濕,提高氮肥利用率。或者施用復合肥料(對于肥力高、底肥、種肥,幼苗期生長健壯的可以不施或少施)。
第二次是開花結莢期,適時追肥對提高開花率和結莢率,減少落花落莢,提高大豆產量有積極的作用。每畝追施尿素2.5-5公斤,可以添加一下微生物菌劑,微量元素肥料,可補充大豆在開會結莢期所需要的其他中微量元素,結莢后籽粒飽滿并能提高大豆抗逆性。
4、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也是提高大豆產量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開花期,結莢期。因大豆根瘤菌的形成需要鉬元素,所以一般大豆的根外追肥是鉬酸鈉、硫酸鉀、磷酸二氫鉀等,可以結合葉面肥噴施(大中微量元素水溶肥為主);
三、大豆的病蟲害管理
(大豆霜霉病、灰斑、紫斑病、炭疽病主要發生在大豆葉片上,大豆得病后常造成葉片很快枯死,不能光合作用,使大豆早衰,粒重嚴重下降。)
1、漚根豆類喜濕,耐旱不耐澇,因此在齊壟栽培的基礎上,應澆小水,避免田間積水,導致根系無法呼吸,而引起植株死亡。
防治措施:
應避免大水漫灌,如有大雨時應及時排澇,晴天后有條件的可做適當劃鋤。以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根系活力。
2、疫病主要為害莖蔓,有時葉片和豆莢也受為害,在莖基部縊縮,導致上部萎蔫,枯死,濕度大時病部產生白色菌絲體,通常通風不良和土壤濕度大時容易發病。
防治措施:
可用72%的杜邦克露500倍或72.2%的普力克800倍進行噴施,也可以用69%的安克錳鋅1000倍噴施。7~10天一次,連噴2~3次。
3、枯萎病病菌多由毛細根入侵,病株葉片至下而上變黃,易脫落。根莖部有時產生裂痕。最后植株萎蔫枯死。剖開病部,可見維管束變褐色,嚴重的外部也會變褐色。濕度大時會產生粉紅色霉層。此病多由于重茬或棚內濕度大而引起的。
防治措施:
最有效地方法是在發病以前或發病初期用50%的DT500倍混加20%的甲基立枯磷1000倍灌根,7~10天一次,連續2~3次,一定要早防早治。
4、根腐病病株葉片上而下變黃,枯萎。葉片從葉緣開始黃枯,不易脫落,病株易拔出,莖基部及根部黑褐色,側根脫落,主根腐爛,最后病株枯死。平畦種植,澆水過大,肥力不足,管理粗放的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措施:在發病初期噴灑或澆灌惡霉靈1500倍液或根腐靈300倍,另外混用豐收一號800~1000倍灌根,7~10天一次,連續2~3次。
5、大豆灰斑病是常發性病害,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發病。對大豆的產量和品質均有影響,一般地塊減產10—15%,危害嚴重的地塊減產可達30%以上。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葉片,病斑開始呈褐色小點,以后逐漸擴展為圓形,邊緣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徑1—5毫米,有時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氣候潮濕時,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層。發斑嚴重時葉片上布滿斑點,相互合并使葉片干枯。
田間防治方法主要是葉片發病后及時打藥防治。最佳防治時期是大豆開花結莢期。
防治措施:
(1)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畝用量100克;
(2)40%多菌靈膠懸劑,畝用量100克;
(3)80%多菌靈超微粉,畝用量50—60克;
(4)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畝用量80—100克。
(5)40%滅病威膠懸劑,畝用量100ml。噴藥時間要選在晴天上午6—10時,下午3—7時,噴后遇雨要重噴。
6、大豆細菌性斑點病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是丁香假單胞菌大豆致病變種(大豆細菌疫病假單胞菌)侵染而致,屬病原細菌。主要為害幼苗、葉片、葉柄、莖及豆莢。幼苗染病,子葉生半圓形或近圓形褐色斑。葉片染病,初生褪綠不規則形小斑點,水漬狀,擴大后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大小約3-4mm,病斑中間深褐色至黑褐色,外圍具一圈窄的褪綠暈環,病斑融合后成枯死斑塊。莖部染病,初呈暗褐色水漬狀長條形,擴展后為不規則狀,稍凹陷。莢和豆粒染病,生暗褐色條斑。病菌借風雨傳播蔓延,多雨及暴風雨后,葉面傷口多,利于該病發生。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措施:
發病初期噴灑1:1:200波爾多液或30%綠得保懸浮液400倍液,視病情防治1次或2次。
7、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是由東北大霜霉菌真菌侵染而發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葉片和籽粒。當第一片真葉展開后,沿葉脈兩側出現褪綠斑塊。成株葉片表面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不清晰的黃綠色星點,后變褐色,葉背生灰白色霉層。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絲層,內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種子上和病葉里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菌源。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8月是發病盛期,多雨年份常發病嚴重。
防治措施:
開展藥劑防治。在發病初期及時噴藥防治,可選用70%代森錳鋅或代森鋅7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600倍液或80%大生—M45 8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進行噴霧。
溫馨提示:藥劑應注意交替使用,以減緩病菌抗藥性的產生。
8、大豆進入開花期后,也是大豆病蟲害集中發生危害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病蟲害有蚜蟲、造橋蟲、豆天蛾、霜霉病、灰斑、紫斑、炭疽病等。
大豆蚜蟲即大豆膩蟲,以成、若蟲集中在豆株頂芽、嫩葉和嫩莖及幼莢上刺吸汁液,嚴重時蟲口密集,使受害葉片卷縮、生長停滯,植株矮小,結果枝和結莢減少。豆粒千粒重降低,一般減產20-30%,重則減產50%以上。
豆天蛾屬鱗翅目,天蛾科,蟲體大,食量多,主要以幼蟲取食葉片,三齡后進入暴食期,重發生年常吃成光稈,不能光合作用使大豆一般減產10-20%,發生重時減產60%以上。
大豆造橋蟲,又叫透風蟲等,造橋蟲種類很多,多種造橋蟲均以幼蟲食害豆葉,百株有蟲100頭時,可造成大豆減產30%以上。
造橋蟲,大豆卷葉螟也有發生較重的趨勢,望廣大農戶對大豆蚜蟲及造橋蟲、豆天蛾、霜霉病等病蟲的危害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廣泛宣傳和發動群眾,搞好田間調查,切實搞好大豆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有蚜株率50%,百株蚜量1500頭。豆天蛾百株初令幼蟲10頭。造橋蟲百株初令幼蟲20頭。病害初發期搞好預防。
防治措施:
1、5%啶蟲脒16克或3%噴定20克加4.5%高效氯氰菊酯30-50毫升加水30公斤,防治蚜蟲兼治造橋蟲、豆天蛾。
2、10%吡蟲磷可濕性粉劑20克,加水30公斤噴一畝防治大豆蚜蟲。
3、2.5%輝豐菊酯50毫升加85%乙霜靈100克加水30-40公斤噴一畝地,防治蚜蟲、造橋蟲、豆天蛾兼治霜霉病等病害。
4、大豆如有旺長趨勢,在以上藥劑中可加15%多效唑50克,控制旺長。